圖、文/愛范兒授權轉載
蘋果 M2 晶片的這代 MacBook,生來就很是很坎坷。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在 M2 晶片研發過程中,原本是趕上台積電 3nm 工藝的「早班車」N3,也就是第一代 3nm。
但 N3 的良率、工藝水準加上成本,都未能達到理想狀態,在 2022 年下半年台積電試產之後,包括蘋果、高通、AMD 都取消了台積電的 3nm 訂單,並未真正投入量產。
連蘋果這種財大氣粗的企業都沒能認可 N3,可見台積電第一代 3nm 的確沒有任何性價比。
因此蘋果的 M2 只能再次選擇了台積電第二代 5nm 工藝,就算蘋果更換了新架構,並且增加了 GPU 的核心數,但最終理論表現上只有微小的提升。
除此之外,比較致命的是,MacBook 全系列(Air、Pro)的丐版 SSD 都存在著降速,且增加 RAM 和 SSD 仍然需要花費幾千塊的狀況,M2 這代整體來說在 CP 值上並不如 M1 那麼樣的鋒芒畢露。
另外也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隨著在家辦公逐步成為歷史,曾經對 PC 的超額需求的反噬,在今年初的 PC 市場有著一定程度的萎縮。
其中,蘋果的 Mac 甚至失去了接近 40% 的市場份額。
主客觀原因之下,蘋果也向台積電提出停止生產 M2 的請求,並砍了一部分晶片訂單。
同時,或許是因為 M2 整體來說不是那麼亮眼的原因,也讓蘋果並沒有對 M2 系列的 Mac 產品線進行調整。
而是進行了一次常規的晶片更新,甚至是沒有為 M2 Pro、M2 Max 舉行發表會,其他像是 iMac、Mac Pro 等產品線也缺陣。
似乎對於蘋果,一切的爆發,都是在等 M3。
3nm 的 M3,會是救世主?
大概在去年年底,M3 晶片就有相關的跑分消息流出。
從分數上來看,M3 基本款晶片在 Geekbench 跑分上要比 M2 Max 還要強,而且這還只是基本款的水準。
由此我們猜測,在此基礎上的 M3 Pro、M3 Max 可能會有著更「可怕」的能效比。
這樣的表現也從側面展現了台積電第二代 3nm 工藝(N3E)變得成熟,一掃 2022 下半年的 N3 陰霾。
▲ 負責生產 3nm 晶片的晶圓十八廠 / 圖片來自:台積電
不過,鑑於此前大部分廠商都砍掉了 N3 的訂單,讓台積電此前巨額投入放水流了,這也間接影響到了自家 5nm、7nm 的產能和佈局。
為了讓 N3E 順利轉型和量產,台積電針對 N3E 做了一點微小的調整。
相對於最一開始的計劃,N3E 會使用更少的 EUV 光刻層,從 25 層縮減到 21 層,降低了投產難度。
第二代 3nm 工藝成本下降,也導致相關晶體管密度會比第一代 3nm 工藝的 N3 少 8%,但仍然比 5nm 的 N5 高了 60%。
轉換到具體的能效表現上,台積電表示,N3E 相較於 N5 會有 18% 的性能提升,和 32% 的效能提升。
簡單來說,台積電提供了縮水版的 N3E,降低了工藝複雜度,進而讓成本更低,更務實了。
按照蘋果以往的 M 晶片升級策略,晶體管數的多少就直接代表了其性能的優劣。
更多的晶體管數目,並且不排除蘋果在 M3 中,一改 8 核心(4+4)CPU 的配置,為其增加更多的核心,比如與 M1 Pro 類似,很有可能讓其性能得到一個明顯的提升。
另外,對於 GPU 而言,得益於 N3E,不排除蘋果加入光追特性,與主流晶片保持一致。
▲ Arm 2022 年 GPU 架構光線追蹤 Demo(動圖有壓縮),注意看光影的變化 / 圖片來自:Arm
對了,採用 N3E 的 A17 不排除也要加入光追,畢竟光追已經是高通、聯發科旗艦晶片的主流配置。
此前,蘋果高層主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明確表示會把 Mac 遊戲做起來,依靠強大的硬體和開發平台吸引開發者,如此來說,光追這個特色是一定不會少的。
對於台積電來說,一個新的製程節點往往在第二代就達到一個「甜蜜點」。
5nm 的 N4、N4P 就有著較為明顯的能效提升,並且隨著產線投入,製造成本控制的也更佳。
在台積電的 3nm 工藝計劃中,也有著多代的版本,調整後的 N3E 暫時還無法認定是否就是甜蜜點,但它卻可能是當下台積電最現實投產的工藝。
而對於蘋果來說,基於 N3E 的 M3 晶片,可能更像是一次大版本的晶片更新,也更值得升級。
當然了,蘋果如果改掉丐版 SSD 降速,那就更好了。
搭載 M3 晶片,Mac 就能一掃前恥?
不同於 Intel、AMD、Nvidia,蘋果的 M 晶片並不對外供應,屬於罕見的自產自銷。
這也就意味著 M 系列晶片就是為了 Mac、MacBook 等產品而生,最終的目的就是賣出更多的電腦。
前面所提到,M2 的 MacBook 之所以存在感不強,有主觀也有客觀原因。
但 M3 系列的 Mac 能否「一掃前恥」也同樣存在著主客觀因素。
主觀上,M2 系列中的 Mac 新系列也只有 MacBook Air,重新的設計風格,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沒有延續「楔形」經典設計,加上完全的被動散熱,讓它本身就存在著一些爭議。
再者,蘋果保留了 M1 MacBook Air 和舊外型的 13 吋 M2 MacBook Pro 兩款產品,為了區隔,也悄悄提升了 M2 MacBook Air 的起售價。
正開始悄悄打破 Air 原本偏向入門,Pro 是專業級的一個價格區分,定位需要重新梳理。
另外,或許是因為 M2 系列晶片的提升不夠,蘋果也沒有對 iMac、Mac Studio 以及 Mac Pro 進行產品的更新。
之前一直在傳聞的 15 吋 MacBook Air,雖然被認為會在 WWDC 上發表,但這個時間點上它也只能搭載 M2 晶片。
▲ 15 吋 MacBook Air 尺寸應該與 MacBook Pro 16 類似,但邊框更寬
而它最大的賣點其實就是 15 吋的螢幕,定位有點類似於 iPhone 14 Plus,適合普通需求的性能,配合更大的螢幕,創造出一個「務實」的需求。
許多分析師認為,15 吋 MacBook Air 的出現其實是有著兩方面的用意。一是為了試探市場需求,二是清 M2 的庫存。
M2 晶片,有一種被臨時拉出來撐場子,只做過渡用的產品,準確的說,其實可以稱它為 M1.5。
▲ 至今還未推出 M 晶片 Mac Pro,彷彿在等 M3
M3 的強勢,可能會讓蘋果重新整理產品線,而 iMac、Mac Pro 這類市場細分需求下的產品,也會被重新分配到 M3 陣容當中,M3 晶片的時代,或許更像是一次全產品線的更新。
客觀上,其實也是競爭對手的覺悟(這裡指的是 Intel)。
在 M1 發布之前,Intel 在 14nm 上有點走火入魔,對於處理器的創新不足,有些許擺爛躺平的意味。
即便 AMD 在 CPU 市場上給出了有相當競爭力的產品,Intel 仍然不為所動。
直到蘋果 M1 的出現,大小核心的運用,以及極致的能效比,讓人們重新認識了筆記型電腦,原來不插電真的能用一整天。
M1 給大眾帶來了一種有深刻認知的技術「飛躍」。
加上蘋果的影響力,衝擊到了 Intel 的軟肋,也讓 Intel 突然醒悟。
Intel 在 12、13 代產品中也引入了大小核心,加入了多媒體格式的硬體解碼,Intel 12、13 代 CPU 幾乎奪回了高性能 CPU 的關注度。
基於 Arm 的 M 晶片優勢在於能效比,專業性能上其實不如 x86,加上 M2 晶片本來就沒有按照 3nm 的規劃投產,最終沒能推出 M 晶片的 Mac Pro ,也有如此的考慮。
即便 M3 的確達到了台積電 N3E 理想狀態,但實際也很難讓大眾體會到類似 M1 的一次技術飛躍。
對於大眾而言,Mac 產品線的調整細分,相較於推出強大的晶片,或許才是促進 Mac 銷量的勝負手。
M3 的加持,會讓這代產品有著更長的壽命,也會吸引更多舊時代的 Intel Mac 用戶更新。
蘋果產品行銷副總裁 Bob Borchers 在採訪中表示,蘋果接下來業務增長的重點,以及目標在於,用 M 晶片規律持續的更新,來逐步取代老用戶手裡的舊 Intel Mac。
相對於擴展其他業務來說,這種換機需求,會是 Mac 業務持續增長的最大潛力,沒有之一。
全新工藝製程的 M3 晶片,以及重新整理過的 Mac 系列,就是蘋果打算換掉老用戶手裡舊設備的雙重策略。
3nm 工藝,對於 M3 晶片來說,它確實是一個決定因素。但對於蘋果想要的提振銷量來說,它只是其中一個小方面,更重要的實則還是蘋果如何定義不同的 Mac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