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開箱評測 6年前 (2018) 蘋果哥
1 0

圖、文/愛范兒

從消費角度出發,選擇電子產品的當然是「以夠用」優先:容量只需要 64GB 的手機用戶,自然不會額外加錢升級到256GB。

但「夠用」並不代表著性能飽和,本質上,需求和硬體規格只存在著「米飯和飯碗」的關係——雖然塑料碗也能裝米,但用陶瓷碗顯然格調會更高。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選擇電子產品亦是如此,更高的規格意味著更大的潛力,比如我們這次要評測的頂配新 MacBook Pro(簡稱:MBP),就是打破「夠用」法則的範例產品之一:

  • Intel Core i9 處理器(2.9 GHz)
  • 32GB DDR4 RAM
  • 4TB SSD
  • 15″ True Tone 技術的 Retina Display
  • Radeon Pro 560X GPU(4GB;GDDR5)
  • 四個 Thunderbolt 3 接孔

這樣選配下來的售價是台幣 21 萬左右。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相同的外觀,相同的重量

雖然 i9 款MBP 是今年蘋果 MacBook 產品線中最高規格的產品,但在外觀方面蘋果仍然沒有為這款進行特別的點綴。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即便這是一台將近十萬台幣的電腦,也依然和2016 款的MBP 一樣,還是那個熟悉的設計、熟悉的深空灰、熟悉且不會發光的Logo,還有那個1.83Kg 的重量。

處理性能表現如何?

如果說 i5 款新 MBP 是一款 85 分的生產力工具,那麼規格更好的 i7 和 i9 款便是蘋果用來補充那 15 分的兩款產品。

為何這樣說?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在之前的評測中,我們透過新 MBP 與 2017 款 MBP 13″/ 15″ 兩款舊機型的對比,來得出了新舊規格在性能上的差異。從實測得到的比分看,得益於新處理器的加持,新MBP 對比舊款在處理性能方面有著翻倍提升。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而這回,我們也為這款 i9 版本的 MBP 做了一輪新的測試,一起參與對比的還有15” MBP i7(2018 款,2.2GHz)版本。同時,我們也會為大家提供之前測試的數據進行參考。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編按:因發熱而降頻),2018款的MBP在上市初期因為電壓過載的問題出現了明顯的性能波動,其中又以i9處理器版本最為嚴重。

此後蘋果也是第一時間推送了High Sierra 10.13.6 更新進行了修復,讓 i9 版本的MBP 回歸到正常的水準。

正因如此,我們也選擇了相同的工具在 i9 版本的更新前後做了一些測試: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 Geekbench 跑分成績

不過從我們使用處理器跑分軟體 Geekbench 的實測結果看,i9版MBP的升級前後得分差距其實並不算大。

但是,高達 24000+的多核分數依舊是現在MBP 列中的最高分,這比2017款的整整提升了50%左右

而另一款跑分軟體 CINEBENCH R15 的 CPU 分數則有更明顯的改進,至少不會連i7 版本都跑不過了,在連續高負荷運轉下也不會有之前鋸齒狀的幀率和溫度波動圖。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 CINEBENCH R15跑分成績

總體而言,更新系統後的i9 版MBP 在處理器性能方面的確要比i7 款要更加出色,但儘管如此,兩者的差距卻也並沒有2018 款i7 和i5 版對比這麼大。

因此,實際上i9 處理器雖然能更進一步提升MBP 的運算處理性能,但這都是有限的提升,如果不是跑分,在日常使用下幾乎看不出i7 和i9 之間的區別。

真正要將性能發揮到極致,可能就需要用到更大規模的需求(如:高階影片剪輯、VR 內容創作等),去「榨乾」i9 的性能了。

頂配看上去很美,但顯卡性能提升並不算明顯

至於顯卡方面,去年的15” M BP 高低配版本所搭載的是Radeon Pro 555和560兩個型號,而2018年則在原有型號上加了個「X」後綴,所以整體看來算是大升級

況且本次蘋果還單獨推出了一個eGPU的擴充埠,因此我們對i9版和i7版MBP在圖形處理性能方面的性能差距,實際上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圖形處理測試工具Unigine Valley的實測結果,證實了我們的觀點。由於我們手上的2017款15”(i7) MBP 搭載的是 Radeon 560 獨顯,所以光看字面數據,它2018款15” (i7)所搭載的 Radeon 555X 並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提升差距大約只有 10% 而已。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i9頂配版使用的型號是560X,對比2017款的560 則有著20% 30%的提升。至於和只有Intel Iris集顯的13”來說,圖形性能上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那麼價值十萬元的4TB 的定制SSD 和256GB、512GB 的官配SSD 讀寫速度對比表現如何?我們透過Blackmagic Speed Test 和AJA System Test 兩款軟體進行了一次測試。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Blackmagic Speed Test

Blackmagic Speed Test 會透過重複讀寫的方法,來獲取硬碟的速度值。從測試結果可見,256GB 和512GB 兩塊硬碟的讀寫速度方面差距不大,而4TB 定制SSD 的各項讀寫成績都是前兩者的兩倍。

顯然這塊定制硬碟在擁有更大容量的同時,也隨著工藝升級帶來更強的讀寫效率,相信不單只有4TB 款,基礎起步的1TB 款應該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 256GB SSD 硬碟測試成績(MacBook Pro 13” 2018)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 512GB SSD 硬碟測試成績(MacBook Pro 15” 2018)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 4TB SSD 硬碟測試成績(MacBook Pro 15” 2018 i9)

AJA System Test

更直觀的結果我們可以參考AJA System Test:

在模擬5120*2700 5K(RED)格式、16GB 大小的文件傳輸下,256GB 的SSD 的讀寫速度分別為1157MB/s、2117MB/s,測試耗時22.29 秒;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512GB 的SSD 讀寫速度分別為1234MB/s、2202MB/s,測試總耗時21.04 秒。前後兩款硬碟的耗時成績接近。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最快的依然是i9 定製版的4TB SSD,讀寫分別為2279MB/s 和2516MB/s,測試耗時僅為13.96 秒。由此看來,這塊SSD 的定制除了容量上的升級,所帶來的速度提升還是很有價值的。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匯出個影片來試試看?

從以上對CPU 和硬碟兩方面評測,我們能看到i9 版MBP 的處理性能的確比i7 非定制款機型要更有優勢。但跑分只能算是參考,是驢是馬還是要拉出來溜溜。

因此,我們透過影片剪輯軟體Final Cut Pro 對一段5 分鐘的4K(H.264)格式項目進行1920×817(H.264)格式的導出,以此簡單對比兩款電腦的所耗時間和發熱情況。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 i9 款MacBook Pro 影片導出耗時& 發熱情況

從測試結果看,i9 款MBP 的導出耗時1 分57 秒,但在高效的同時,電腦溫度也一下飆升到45℃;而i7 款MBP 耗時相對比前者更長一些,總共花了3 分27 秒完成,但相比起i9 款,i7 款在發熱方面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為37.8℃(測溫結果因人而異,僅供參考)。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 i7 款MacBook Pro 影片導出耗時& 發熱情況

對此我們的結論是,i9 款MBP 雖然擁有相當強大的處理效率,但相比起i7,該機在發熱方面仍然難免高溫問題。機身能Hold 住發熱,但也建議做好「鍵盤燙手」的心理準備。

它能讓我忙裡偷閒嗎?

我們的答案是:顯然,它並不適合用於遊戲。

雖然MacBook並不是為遊戲而生的,但我們還是從Mac版Steam中下載了《古墓麗影:崛起》測試了一下。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經實測,這款遊戲在1920*1200解析度和中高畫面特效下運行,基本可以穩定在30 FPS左右的水準雖然流暢度還勉強過得去,但遊戲運行時風扇也會呼呼呼地轉,鍵盤表面也能感受到明顯熱量

所以想用MBP跑大型遊戲的朋友,建議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就算它是「MacBook中之王」,它仍然還是不適合玩遊戲。

什麼人才需要用到它?

總得來說,蘋果的MBP 依舊在出色的重量和尺寸之下,延續了過往優異的性能表現。除了六核心的第八代英特爾i9處理器外,你還可以再額外花 NT$13,040 從16GB DDR4內存升級至32GB規格,而硬碟更是有4TB固態可選。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如果以目前蘋果的產品線來看,大概只有iMac Pro能夠和它在性能上一較高下。與其說i9的 MBP是一台筆記本電腦,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移動工作站。

但很顯然,這種等級的配置顯然不是為大部分人準備的你也可以想像i9版本真正鎖定的族群,可能只會佔據整體用戶的 5% 不到。

他們應該是影片剪輯師、工業、軟體工程師、音樂製作人甚至是研究人員等,這些群體無一例外地展現了「專業」二字,其實也是蘋果MBP 最根本的定位。

當然,若你是打算買它來裝雙系統玩遊戲,我建議還是選擇性能更「猛」、性價比更高的專業遊戲機吧,MacBook 真不是為遊戲而生的。

所以,鑑於價格上的考慮,我們不會向大部分消費者推薦這款15” i9版本的MBP。原因很簡單,單純的跑分僅僅只是獲得數字上的愉悅,而以文字和圖像為主的日常辦公遠無法將這顆處理器的性能完全發揮出來,這多少有點暴殄天物的意味,那倒不如選擇更為實惠的i5或i7版。

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倘若你真的對重負荷的工作有所需求,又或者是嫌棄13” 的尺寸大小,也不必就將目標放在最頂配上。

其實從現在的對比數據看,i7和i9版本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想像中的要大,具體到影片渲染和導入時大概也就相差– 分鐘而已,而且i7款還有散熱和溫控方面的優勢,順便還能幫你省下不少錢

所以,如果你有更多的預算,反而可以優先考慮下內存和固態硬碟方面的提升,甚至是外接eGPU的部分。對於i9的MBP的評價,我們認為,極小部分預算充足的生產力者可能會需要它,大部分仍然還是歸i5和i7款所有。

本文由林欣釗 & 陳文俊共同完成,蘋果仁編譯。

版權聲明:蘋果哥 發表於 2018 年 9 月 4 日 00:00。
轉載請注明:台幣 21 萬的頂規2018 MacBook Pro 15″,開箱評測結果分享! | 蘋果哥

相關文章